“碳中和高峰论坛”圆满举办 复盘精彩观点 展望新时代前景

8月13日,由新浪财经举办的线上“碳中和高峰论坛暨第七届金牌董秘盛典”重磅开幕。 王忠民、付鹏、赖晓明、朱丽红…

8月13日,由新浪财经举办的线上“碳中和高峰论坛暨第七届金牌董秘盛典”重磅开幕。

王忠民、付鹏、赖晓明、朱丽红、李一梅等30多位经济学家、投资大咖为您深度解析“绿色未来”,在金融市场的范畴内,将探讨碳中和的发展与机会,以期对未来政策、监管路径和投资机会等有针对性地解读,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了解碳中和,融入碳中和。

本次论坛受到同花顺、万得、中国证券报、经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平台追踪报道,微博、百度、腾讯视频号等多个主流平台深度分发,直播在线观看人次超200万,影响人数破亿。

邓庆旭:碳索未来,行以致远

新浪财经CEO邓庆旭作为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今年新浪财经已经上线碳频道,聚焦报道碳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解读碳中和时代投资机会。同时,新浪财经举办第一届中国碳公司评选,聚焦10个碳中和强相关赛道,汇总网络声量和专家委员会意见,筛选出60家A股中国碳公司代表,它们,或是引领中国资本市场“碳中和”前行的向上力量。

王忠民:要让更多的参与方进入碳交易市场 抬升价格 技术端口也要参与做价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针对“碳中和的金融逻辑”话题中谈到后续加强措施,他认为一是碳排放权不能无偿配给,要让形成减排数量越多的企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同时购买者也要随着购买规模的增大而承担更大的成本。第二是技术等端口也要参与做价,只要是有贡献的都要进到碳排放市场中去。

赖晓明:碳排放交易是重大技术创新 推动建设高质量的全国碳市场

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针对“推动建设高质量的全国碳市场”主题发表观点。他表示交易所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确保市场运行规范、合规。二是维护市场平稳,让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三是积极提高交易规模,提升流动性。“十四五”期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工作。要完善制度体系,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尽快引入合格投资人入市,探索建立流动性提供商机制,完善核查报告监测机制,优化分配机制,逐步增加有偿发放比例,稳固推进产品创新,并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朱丽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碳排放权期货支持

广州期交所总经理朱丽红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广期所携绿色低碳基因诞生,按照证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总体安排,正在加快建设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积极推进品种研发工作。

她提到,市场规模和现货制度体系是影响碳排放权期货制度设计的重要因素,期待碳排放权现货市场不断优化完善,为碳排放权期货的适时推出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

梅德文:不要高估碳市场的短期影响力 也不要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力

北京环交所总经理、北京绿金协秘书长梅德文谈到碳中和背景下的碳市场的挑战、机遇和展望。他表示中国广阔的市场、充沛的新能源资源、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世界级公司正在为发展大规模、低成本、重安全的产业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同时碳市场和绿色信贷市场也为这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驾护航。

展望未来,他认为国际碳市场在金融不可能三角的理论支撑下,在欧美要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背景下,会加速走向一体化。中国未来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流动性、价格都会有一定的国际趋同,会走向国际化,值得期待。

李一梅:大型资管正经历“范式变革” 捕捉新兴行业大β和传统能源大α机遇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从资产管理从业者的角度分享对碳中和背后时代大环境的思考。她表示全球大型资管机构正在经历一场“范式变革”,从以前的被动持有,转变到积极介入能源转型,践行“主动所有权”,促使企业朝着绿色发展、能源革命的方向迈进。

回归到投资,她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有系统性思维、中长期思维。双碳目标不仅仅利好新能源,节能减排、储能、特高压、循环经济等领域也同样是长坡赛道,有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传统能源企业也在加速转型,有可能带来估值提升的投资机会。

蓝晓科技高月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转变与优化

蓝晓科技董事长高月静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究其本质,是能源结构的转变和优化。从供能端来看,要努力做到“能源生产的去碳化”,通过碳基能源生产的清洁替代,在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的同时,降低发电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提高风电、光电两大新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同时减少对于煤炭驱动模式的依赖。另一方面,从用能端来看,需要推进“能源消费的电气化”,根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电能应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的53%,工业、交通等领域的电气化将是重点发力方向。

长鸿高科陶春风:当前绿色发展仍然是化工行业的短板和难题之一

长鸿高科董事长陶春风表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首先在过程中将会涉及到能源的变革、经济结构变革、生产技术变革等,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会迎来科技创新、能源和经济转型等重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对于我们所处的化工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化工行业本身就是我国较大的碳排放来源,后续整个行业虽然有较大的调整,一方面因为化工行业产品种类多,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且生产的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当前绿色发展仍然是化工行业的短板和难题之一。

花长春:碳中和带动万亿级投资空间 KKR持续看多能源转型产业链

KKR投资集团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从一级市场投资者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和社会绿色转型的必要性、转型路径以及投资机会。他表示碳排放交易和碳税促进了绿色转型,价格信号成为实施转型的主要抓手。从中长期来看,碳价会逐渐上升,到2030年碳定价大约达到100欧元/吨。碳中和能带动百万亿人民币级别的投资空间,涵盖31个主题投资机会,涉及气候行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建筑和翻新、新能源车和智能车、农业和食品等六大政策领域。

郭磊:制造强国和碳中和是工程师红利下的两大战略 未来十年大宗品弹性增加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针对碳中和和制造强国战略发表看法,同时他也对碳中和背景下未来十年的大类资产的定价趋势做了展望。他表示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顺应了中国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碳中和从外部驱动,以求用外部成本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达到最优。

他回顾了近三十年大类资产定价逻辑的变化历程,认为经过过去十年的调整,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调整可能已经进入尾端。未来十年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随着传统制造业产能收缩,新兴制造业崛起,加上可能出现的全球资本开支周期共振,大宗商品价格的中枢和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起来,也将带动对利率和权益资产久期的理解发生改变。

姚志鹏:“龙战于野” 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之战 会诞生史诗级机会

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出席会议并针对“拥抱能源革命下的大级别产业机遇”的话题发表观点。他重点提到新能源汽车是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汇点。可再生能源是能源领域的变革,是能源革命。人工智能又是划时代的技术,是各行各业未来发展的状态。而伟大变革的交汇点最容易诞生史诗级机会。

在这个赛道里,不仅要关注全球大的整车集团,也要密切关注科技企业。他表示往后的景象就是“龙战于野”,全是巨人的战争。像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做手机的,做通信设备的,纯互联网新势力的,都在造车,大家不想错过这个“战争”。所以要密切关注全球科技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之战。

余兴喜:一些号称碳中和的基金最终很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

北京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余兴喜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的热度持续升高。这有利于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知识,让碳达峰、碳中和观念深入人心,把各行各业都动员起来。但是,也带来了运动式“减碳”的问题。这个“运动式”,我理解就是热度太高,各行各业都在“抢机遇”,蹭热点,喊口号;而且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盲目冒进,为完成降能耗指标,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措施,影响到了经济稳定恢复和产业链稳定。蹭热点的问题在金融领域、在资本圈也很突出,一些号称碳中和的基金,最终很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

施懿宸:中国碳交易市场逐步完善 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碳交易市场逐步完善,将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高碳的行业基本上是必然必须做转型。要达到30/60,必须把高碳的资产、高碳的企业绿色化、低碳化。一边通过购买碳汇,一边通过碳捕捉等技术来实现碳中和。对中性企业来说,主要是自愿减排,以特斯拉为例,如果拿掉减排创造的收益,其财报会处于亏损状态。中立的这些行业的部分,就是绿色的这一块,可能会产生自愿性的减排,这些自愿性的减排事实上今后可以在计价市场卖给市场。

付鹏:能源革命不宜操之过急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碳交易的过程中还要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投机性的因素,对于各方的参与者来讲,对于碳的金融性的衍生,该更加精准,而不是让各路资本都可以参与这个市场。所以,要注意一个深度问题,我们肯定不希望将来出现一些情况,跟老头老太太说“碳可以交易,碳排放权可以进行金融化的交易”,如果走到这一步,又背离了它当时的初衷,我们在未来需要重视。

李化松:我国处在第三次能源革命爆发起点 新能源会诞生一批世界级企业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平安低碳经济混合基金经理李化松出席会议并发言,他从产业趋势、盈利模式和企业家三个维度分享了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理解。展望未来,他表示光伏、新能源汽车还有储能等行业的渗透率较低,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也在内部形成碳减排的闭环,加速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为碳中和做出贡献。未来新能源领域有望诞生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能源互联网会成长为非常大的行业。

李超:碳交易是个慢牛市场 相关利率下行有利于科技成长类资产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享了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碳市场构建的影响。他表示,中国有明显的工程师红利,制造业也比较强,所以应该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碳交易可以有效地进行价格发现,推动减排过程顺利进行,促进产业向新能源方向发展。当然传统能源领域也要有效地做好环保技改,改善碳排放。

双碳最终对A股市场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正向影响。一个是从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的角度,央行推动相关利率下行,会推升相应的科技成长股的估值。第二是从结构的角度,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股会受益,一些传统领域技改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也能受益。

陈保国:以绝对收益理念把握碳中和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两大投资机会

西部利得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陈保国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他针对碳中和大势下的投资机遇,以及如何获取绝对收益的话题发表观点。他表示碳中和是个持续40年、拥有数百万亿空间的投资机会,涉及新能源、碳减排和碳交易三大方面。

投资方面,看好碳中和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两大领域,看好高端装备、军工、工业控制等细分领域。他表示要用绝对收益理念带动,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筛选,跟踪各个行业板块的变化,找到投资机会,从而获得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光大证券高瑞东:实现碳中和需要这六条路径密切配合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碳达峰》为主题做了分享。高瑞东表示,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大方向,而且传统能源不仅会面临不断缩小的状态,同时对于传统能源甚至传统行业来说,也会面临一个不断通过绿色改造来降低碳排放的持续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必然伴随着不仅是本身的绿色基建投资会不断地推进,同时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产业投资变局,新兴能源行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而且会不断地进入一个高度景气的发展期,会推动全产业链的扩张。

海通国际孙明春:市场稳定储备机制是稳定碳价的长效机制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就《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启示》发表了主题演讲。对于刚刚提到的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孙明春表示,提出的原因就是因为碳价长期低迷,为了让碳价企稳回升,需要把市场上碳配额的供需关系做一些改善。并强调这是最关键的一个制度设计,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明阳智能沈忠民:风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开启全新的黄金十年

明阳智能副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沈忠民在此次峰会上做了主题分享,探讨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征程中风电如何助力能源领域实现先立后破的转型。沈忠民认为,陆地和海上风电的协同发展,构建起来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成熟效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质量和速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路线图。

他进一步表示,任何一次能源革命的演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碳中和的实现道路上我们还要关注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的平衡发展的平衡度,因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将是新能源快速规模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化石能源从传统的主体转向兜底或调峰作用的过程。

接着碳公司评选名单公布,代表公司董事长致辞。

绿动资本白波:创新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全面发展是传统产业升级与变革的必要条件

绿动资本董事长兼CEO白波就《碳中和及技术驱动下的影响力投资机遇》做了主题分享。白波表示,创新的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全面发展,是传统产业升级与变革的必要条件。而这样一个技术的创新和更新迭代,在合适于当前环境的商业模式结合下,就能够带来财务和效率的降本增效、节能降耗、优化资源、品牌提升以及市场拓展等。

在绿色技术方面,包括能源效率的新材料创新、循环技术以及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技术。在智能技术方面,包括各种物联网、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有效地结合,能够有效地辅助行业效率的提升。

IDG资本刘知海: 去碳化是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 双碳是十万亿级大赛道

IDG资本董事总经理刘知海表示,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可能加在一起是一个十万亿级的空间,在中国GDP里面举足轻重、占10%甚至20%以上的行业。每个大的行业里面有很多的细分赛道、不同的应用场景,很多细分的赛道也都是万亿级的赛道,所以这是当之无愧的大赛道。

同时他指出,在这个大赛道之下,行业在高速发展,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有大量的优秀公司为解决这个行业的主要矛盾在持续努力地工作。

关于作者: 主编

为您推荐